刊頭

2014年4月18日 星期五

2014 04 18澎湖常見魚類-土魠(014張恩浩)

澎湖常見魚類(土魠)
學名Scomberomorus commerson
命名者(Lacepède, 1800)
棲息深度10 - 70公尺   最大體長240 cm
中文名:康氏馬加鰆   科中文名:鯖科
中國大陸名:康氏馬鮫 
其他中文名:土魠、馬加、馬鮫、梭齒、頭魠、鰆
有毒魚類:否    觀賞魚類:否
食用魚類:是    經濟性:是
世界分布: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東部、西部、南部、澎湖、小琉球、東沙
棲息環境: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潟湖、礁沙混合區
參考文獻: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6(FAO, 2001) 
英文俗名Spaniard; Spanish mackerel; Seer; Snook; Striped seer; Doggie; Cybium; Barred mackerel; Barred Spanish mackerel; Commerson's mackerel; Narrowbarred mackerel; King seer; Katonkel barracuda kuda; Narrow-barred king mackerel; Kingfish; King mackerel; Narrow- 
形態特徵:體延長,側扁;尾柄細,兩側在尾鰭基處各具3條隆起脊,中央脊長而高,其餘二脊短而低。頭中大,稍側扁。吻尖突,大於眼徑。眼較小,位近頭的背緣。口中大,端位,斜裂;上下頜等長,上下頜齒各具齒一列,齒強大,側扁,三角形,12-16枚,排列稀疏;腭骨及鋤骨亦具齒,舌上無齒。第一鰓弓上之鰓耙數為0-2+1-8。體被細小圓鱗,易脫落,側線鱗較大,腹部大部分裸露無鱗;側線完全,無分枝,沿背側延伸至第二背鰭後方急降至腹側,再呈波浪狀伸達尾鰭基。第一背鰭具硬棘XV-XVIII,與第二背鰭起點距離近,其後具8-11個離鰭;臀鰭與第二背鰭同形;尾鰭新月形。體側灰綠色,腹部銀白色,成魚體側有50-60條波形黑色橫帶,幼魚則呈點狀。 
棲所生態:近海暖水性中上層魚類,主要棲息於淺的大陸棚區,有時會出現於岩岸陡坡或潟湖區,甚至河口域。游泳敏捷,性凶猛,成小群游動。主要捕食小型群游魚類和甲殼類。 
地理分布:廣泛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自非洲東岸、紅海,東至澳洲,北至韓國、日本。台灣各地均有產,尤以東部及南部海域產量最多。 

漁業利用:各沿岸國重要之食用魚,經濟價值高。一般漁法以圍網、定置網流刺網、一支釣為主。全世界一年估計產量為55,000-75,000公噸。煎食、煮味噌湯或加工成魚羹皆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