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頭

2014年4月27日 星期日

2014 04 27 澎湖常見魚-老鼠斑(014 張恩浩)

澎湖常見魚類(老鼠斑)
學名:Cromileptes altivelis
命名者:(Valenciennes, 1828)
棲息深度:10 - 50公尺  最大體長:70 cm 
中文名:駝背鱸   科中文名:鮨科
中國大陸名:駝背鱸  
其他中文名:老鼠斑、鰵魚、烏丸悅、尖嘴鱠仔、觀音鱠  
有毒魚類:    觀賞魚類: 
食用魚類:    經濟性:
世界分布: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西部、南部、北部、澎湖、東沙
棲息環境:礁區、近海沿岸、潟湖 
參考文獻: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es of the Great Barrier Reef and Coral Sea(Randall et al.,1990)  
英文俗名Panther grouper; Pantherfish; Red fish; Polka-dot grouper; Polkadot grouper; Barramundi cod; Baramundi cod; Barrimundi cod; Hump-back rock-cod; Flatfish grouper; Highfinned grouper; Humpback rockcod; Humpback grouper   
形態特徵:體側扁,體高略短於頭長,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5-3.0倍。頭背部凹陷,後頸部陡直。眶間區窄。前鰓蓋骨微具鋸齒,下緣則平滑;鰓蓋骨棘弱,有些退化。上頜骨延伸至眼之中部。上下頜各具絨毛狀齒,無犬齒;腭骨具齒。體被細小櫛鱗;側線鱗孔數54-62。背鰭硬棘數10枚,軟條數17-19;臀鰭硬棘III枚,軟條9-10;胸鰭圓形,基底上方具一皮瓣,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之鰭條;尾鰭圓形。體呈淡色至綠褐色,頭部、體側及各鰭上具許多大小不一之圓形黑斑。
棲所生態:棲息於珊瑚礁繁盛之水域及潟湖區,亦常可發現於潮池區,一般在10-40公尺深處。可人工繁殖,唯成長速度慢,存活率亦不高。 
地理分布:僅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日本、台灣、南中國海、菲律賓、印尼、澳洲、關島等地區。台灣主要產於澎湖及南部海域,數量已甚少。 
漁業利用:魚價相當高之高經濟性魚種,一般魚市場中少見,而多銷售至海鮮餐廳。一般以一支釣、魚槍捕獲。食用及觀賞兼具。肉質佳,以清蒸食之。 
資料來源: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82524



2014 04 27 澎湖常見魚-黑點仔(014 張恩浩)

澎湖常見魚類(黑點仔)
學名:Lutjanus monostigma
命名者:(Cuvier, 1828)
棲息深度:1 - 60公尺   最大體長:60 cm  
中文名:單斑笛鯛   科中文名:笛鯛科
中國大陸名:單斑笛鯛 
其他中文名:點記、黑點仔、黃翅、赤筆仔、點誌仔 
有毒魚類:    觀賞魚類:
食用魚類:    經濟性:
世界分布: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南沙
棲息環境: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 
參考文獻: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英文俗名Onespot snapper; One-spot snapper; Onespot perch; One-spot seaperch; Black spot snapper   
形態特徵:體長橢圓形。兩眼間隔平坦。前鰓蓋缺刻不顯著。鰓耙數17-19。上下頜具細齒多列,外列齒稍擴大,上頜前端具2-4犬齒,內列齒絨毛狀;下頜具一列稀疏細尖齒,後方者稍擴大;鋤骨齒帶三角形,其後方無突出部;腭骨亦具絨毛狀齒;舌面無齒。體被中大櫛鱗,頰部及鰓蓋具多列鱗;背鰭鰭條部及臀鰭基部具細鱗;側線上方的鱗片斜向後背緣排列,下方的鱗片則與體軸平行排列。背鰭軟硬鰭條部間無明顯深刻;臀鰭基底短而與背鰭軟條部相對;背鰭硬棘X,軟條13-14;臀鰭硬棘III,軟條8;胸鰭長,末端達臀鰭起點;尾鰭內凹。體淺褐色,體側無任何縱帶,但體側側線上有一黑斑。各鰭黃色或淡。
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珊瑚礁區,通常出現於躲藏性較佳的水域,例如洞穴、人工魚礁或船礁等。主要以魚類或底棲甲殼類為食。 
地理分布: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岸,東至 MarquesasLine Islands,南自澳洲,北迄日本南部。台灣各地海域均有分布。 
漁業利用:市場常見之食用魚。一般以一支釣、底拖網等魚法捕獲之。煎、煮或紅燒皆宜。 
資料來源: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82114

2014 04 27 澎湖常見魚-枋頭(014 張恩浩)

澎湖常見魚類(枋頭)
學名:Rhabdosargus sarba
命名者:(Forsskål, 1775)
棲息深度:1 - 60公尺   最大體長:80 cm 
中文名:平鯛   科中文名:鯛科
中國大陸名:平鯛   
其他中文名:黃錫鯛、枋頭 
有毒魚類:    觀賞魚類:
食用魚類:    經濟性:
世界分布: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西部、南部、北部、澎湖
棲息環境: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潟湖、
礁沙混合區  
參考文獻: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5(FAO, 2001) 
英文俗名Silver sea bream; Natal stumpnose; Silver bream; Yellowfin bream; Yellow fin bream; Tarwhine; Goldlined seabream; Gold-line sea bream; Goldloned seabream  
形態特徵:體高而側扁,體呈橢圓形,背緣隆起,腹緣圓鈍。頭中大,前端尖。口端位;上下頜約等長;上頜前端具圓錐齒2-3對,兩側具臼齒4列,下頜前端具圓錐齒2-3對,兩側具臼齒3列;鋤骨、腭骨及舌面皆無齒。體被薄櫛鱗,背鰭及臀鰭基部均具鱗鞘,基底被鱗;側線完整,側線至硬棘背鰭基底之間有6.5-7.5列鱗。背鰭單一,硬棘部及軟條部間無明顯缺刻,硬棘強,第IVV棘最長;臀鰭小,與背鰭鰭條部同形,第II棘強大,軟條數11;胸鰭中長,長於腹鰭;尾鰭叉形。體呈銀灰色,腹面顏色較淡,體側有許多淡青色縱帶,其數目和鱗列相當。腹鰭和臀鰭顏色略黃;尾鰭上下葉末端尖,大部為深灰色,僅下緣鮮黃色。以前所記載之黃錫鯛(Sparus sarba)為本種之同種異名。
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沿岸岩礁區或礁砂交錯處,亦常進入河口沼澤域活動。幼魚時,生活於河口域,隨著成長而逐漸向深處移動。春末時為其產卵期。群居性,以無脊椎動物為食,特別是軟體動物 
地理分布: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東非、紅海,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台灣分布於南部、西部及澎湖海域。 
漁業利用:一般以船釣、延繩釣、一支釣或底拖網等方式捕獲,為肉質鮮美的食用魚,適合各種的烹調方法。亦為台灣養殖的海水魚之一種。 
資料來源: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82643

2014年4月26日 星期六

2014 04 27 澎湖常見魚-海鱺(014 張恩浩)

澎湖常見魚類(海鱺)
學名Rachycentron canadum
命名者(Linnaeus, 1766)
棲息深度0 - 200公尺   最大體長200 cm 
中文名:海鱺   科中文名:海鱺科
中國大陸名:軍曹魚   
其他中文名:海麗仔、軍曹魚、海龍魚、黑魽
有毒魚類:否    觀賞魚類:否
食用魚類:是    經濟性:是
世界分布:全球性
台灣分布: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
棲息環境:大洋、近海沿岸  
參考文獻: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福建魚類誌(朱等, 1985);楊鴻嘉圖鑑 ()
英文俗名Runner; Prodigal son; Sergeant fish; Sergeantfish; Crabeater; Black salmon; Cubby yew; Cabio; Black king fish; Cobia; Black kingfish; Cod; Kingfish 
形態特徵:體延長而近於圓柱狀。頭部平扁而寬;口裂水平位,開於吻端。上下頜有寬絨毛狀齒帶;鋤骨、腭骨及舌面均具微細之齒。眼小,有狹窄的脂性眼臉。體被細鱗,埋於厚皮膚之下。側線在前方略有彎曲;尾柄兩側無隆起稜脊。有擬鰓;鰓膜不相連,並在喉峽部游離;鰓被架7;鰓耙短。背鰭硬棘短且分離,約略可完全收藏於溝內;軟條部前方鰭條高而略呈鐮刀狀。臀鰭與背鰭軟條部相對,但略短。體背部深褐色,腹部淡而略帶黃色;體側具顯明的二條銀色縱帶,幼魚時,在此帶之上方更有一淡色縱帶,二帶之間則為黑色。各鰭紅褐色至深褐色;尾鰭具白緣。
棲所生態:日行性之洄游魚類。幼魚時,外形及姿態酷似長印魚,會隨著大型的鯊、魟等魚種一同游動,以大型魚吃剩的碎屑為食;隨著成長,身上花紋會變淡,食性也漸轉為掠食性,以大洋性之小型魚類、烏賊及甲殼類等為食。活動之水域極廣,棲地多樣性,舉凡沙泥底質、碎石底部、珊瑚礁區、外海的岩礁區、紅樹林區、有殘木等漂浮物的沿海地區或是有漂流與靜止目標的外海地區等皆可見其蹤跡,甚至偶可見於河口區,而除了大陸棚區外,在大洋中亦可見其蹤跡。 
地理分布:廣泛分布於世界各熱帶及亞熱帶海域,但東太平洋區除外。台灣各地海域及離島之澎湖均有分布,尤以東部海域產量最多。 
漁業利用:每年3-5月為主要捕獲季節,盛漁期在清明節前後。一般以底拖網、流刺網、一支釣及延繩釣捕獲,為台灣西南部海域及東部地區重要的漁獲,但捕獲量不大,這與其獨居或成小群的習性有關。若為船釣、遊釣時,則以晨昏為最佳釣獲時刻。台灣現在已能箱網養殖,經濟價值非常高,以生鮮、冷凍或煙燻等方式販售。由於肉質鮮美,營養價值高,深受市場喜愛,以生魚片或切片鹽燒、煎煮等方式食用皆宜。
資料來源
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82432
https://tw.images.search.yahoo.com/images/view;_ylt=A8tUwJo_qVxThikA8jNt1gt.;_ylu=X3oDMTIyMWRraXE2BHNlYwNzcgRzbGsDaW1nBG9pZAMzZjM0M2EwNjFkNGY4MzMxZGVkOWQzZWU1MTExMGI5ZARncG9zAzMEaXQDYmluZw--?back=https%3A%2F%2Ftw.images.search.yahoo.com%2Fsearch%2Fimages%3Fp%3D%25E6%25B5%25B7%25E9%25B1%25BA%26fr%3Dyfp%26fr2%3Dpiv-web%26tab%3Dorganic%26ri%3D3&w=800&h=600&imgurl=img.web66.com.tw%2F_file%2F1075%2Fupload%2Feverspring%2F1.JPG&rurl=http%3A%2F%2Fimg.web66.com.tw%2F_file%2F1075%2Fupload%2Feverspring%2Feverspring.htm&size=120.0KB&name=%E6%B5%B7%E6%B4%8B%E4%B8%8B%E7%9A%84%3Cb%3E%E6%B5%B7%E9%B1%BA%3C%2Fb%3E&p=%E6%B5%B7%E9%B1%BA&oid=3f343a061d4f8331ded9d3ee51110b9d&fr2=piv-web&fr=yfp&tt=%E6%B5%B7%E6%B4%8B%E4%B8%8B%E7%9A%84%3Cb%3E%E6%B5%B7%E9%B1%BA%3C%2Fb%3E&b=0&ni=21&no=3&ts=&tab=organic&sigr=12371ul58&sigb=139h8lqtr&sigi=11jqrqt3a&sigt=10pebo0ea&sign=10pebo0ea&.crumb=MWOrEjARB7r&fr=yfp


2014 04 27 澎湖常見魚-青嘴龍占魚(張恩浩 014)


澎湖常見魚類(青嘴龍占魚)
學名Lethrinus nebulosus
命名者(Forsskål, 1775)
棲息深度5 - 20公尺   最大體長86 cm
中文名:青嘴龍占魚   科中文名:龍占魚科
中國大陸名:星斑裸頰鯛  
其他中文名:龍尖、龍占、青嘴仔
有毒魚類:否    觀賞魚類:否
食用魚類:是    經濟性:是
世界分布: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
棲息環境: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潟湖、礁沙混合區 
參考文獻: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5(FAO, 2001)  Forsskål, P. 1775 沈世傑 Shih-Chieh Shen ed. 1993
英文俗名Sand snapper; Parrot-fish; North-west snapper; Norwest snapper; Snuppy; Spangled emperor; Scavenger; Red-finned emperor; Pig-faced bream; Tricky snapper; Starry pigface bream; Yellow sweetlip; Blue emperor; Lesser spangled emperor; Mata-Hari; Emperor fish 
形態特徵:體延長而呈長橢圓形。吻中長而略尖,吻上緣與上頜間的角度為50°-68°。眼間隔凸起。眼大,位於近於頭背側,但隨著成長而漸分離。口端位;兩頜具犬齒及絨毛狀齒,後方側齒呈圓形而有犬齒尖或臼齒但呈塊狀;上頜骨上緣平滑或稍呈鋸齒狀。頰部無鱗;胸鰭基部內側具鱗;側線鱗數46-48;側線上鱗列數5.5;側線下鱗列數16-17。背鰭單一,不具深刻,具硬棘X,軟條9,第IVV棘最長;臀鰭硬棘III,軟條8,第1軟條通常最長,但等於或短於軟條部之基底長;胸鰭軟條13;尾鰭分叉,兩葉先端尖型。體側呈淺灰褐色,腹部顏色較淡,眼下有3條放射狀之藍線,各鱗片上均有一藍色小點;體側有時具多條暗色橫條;幼小個體體側有若干黃色縱帶及在胸鰭基部上方,側線下方具一四方形黑斑,這些黃帶與黑斑將隨著魚之成長而逐漸消失。各鰭淡黃色或淡色;背鰭具紅緣。
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沿岸珊瑚礁、岩礁區外緣、沼澤區、紅樹林區或海藻床區,主要分布的深度在10-75公尺。獨居或成小群活動,主要以軟體動物甲殼類及小魚為食。  
地理分布: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波斯灣、紅海,東至薩摩亞,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北部。台灣分布於四週沿海及澎湖海域。
漁業利用:漁期全年都有,可利用延繩釣、手釣等漁法捕獲,屬於較大型的食用魚,肉味可口,適合油煎或碳烤,魚太大時,肉質較粗,以煮味噌湯較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