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常見魚類(水針)
學名:Hemiramphus far
命名者:(Forsskål,
1775)
棲息深度:0 - 30公尺 最大體長:45 cm
中文名:斑鱵
科中文名:鱵科
中國大陸名:斑鱵
有毒魚類:否 觀賞魚類:否
食用魚類:是 經濟性:是
世界分布: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
棲息環境: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
參考文獻: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英文俗名:Spotted halfbeak; Barred garfish; Black
barred garfish; Blackbarred halfbeak; Black-barred halfbeak; Black-barred
garfish;
Barred
halfbeak; Halfbeak
形態特徵:體延長,側扁,標準體長為頭長之3.8-4.6倍,為體高之5.3-6.2倍。眼前脊缺如。上頜短,突出成三角形,其上無鱗;下頜突出如喙,其長不小於頭長;鋤骨及舌上無齒。鼻窩內具一圓形或扇形嗅瓣。第一鰓弓上鰓耙25-36(通常為29-33)。鰾為多室型。背前鱗數32-39(通常為34-37);側線位低,近腹緣。背鰭與臀鰭對在,臀鰭起點在背鰭第6-8軟條之下方,背鰭具12-14軟條,臀鰭具10-12軟條;雄魚之臀鰭不變形;胸鰭短,標準體長為胸鰭長之5.4-6.6倍,具
11-13軟條;腹鰭短小,後位,其基底與尾鰭基底之間距遠短於其與鰓蓋後緣之間距;尾鰭叉形,下葉長於上葉。體背呈淺灰藍,腹部白色,體側中間有一條銀白色縱帶,另有3-9條(通常為4-6條)垂直暗斑;喙為黑色,前端具明亮之橘紅色。
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沿岸或島嶼四周較乾淨的水域表層,成群洄游,一般皆在水草較多的水域。容易受驚嚇,逃避敵害時,有時會有躍出水面的動作。以水層中的浮游生物為食。
地理分布:廣泛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紅海、非洲東岸,東至薩摩亞,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北部水域及新加勒多尼亞。臺灣除東南部水域外,皆可發現。
漁業利用:春夏之間為盛漁期,可利用流刺網、圍網、定置網等漁法捕獲。成魚肉質味美,用油煎食味道不錯,鹽漬亦可。幼魚偶作為觀賞魚,有趣可愛。
參考資料
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8088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